黄连的苦、都巴的甜、莼菜的鲜......土家文化在千百年间蓬勃发展,留下许多艺术瑰宝,也孕育出了丰富的土家味道。
一起来“品一品”土家非遗美食——倒流水豆腐干。
“倒流水”得名 流水村,坐落在石柱县大歇镇,因其特殊的地貌特征,导致下街自然流水方向,与上街雨天屋檐的流水方向形成逆向走势,旧时称“倒流水”。 早起于清朝末年,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当时交通不发达,村民的日常所需全靠背夫提供。流水村因地处“巴盐古道”的必经之路,渐渐兴起“乡场”集市。南来北往的背夫们大多在此歇脚,把当地制作的豆腐干当作下酒菜,或买来当干粮,也有将其带回去给家人品尝。时间一久,“倒流水”豆腐干也就被周边地区的人们所熟知。 倒流水豆腐干有着非常严格的选料和制作工艺,从黄豆到最后成品的豆腐干,总共需要经过10道工序,可见其用心之处。 “倒流水”豆腐干制作工序 首先选用当地优质黄豆和山泉水,开始第一道工序:垒泡,石磨将黄豆垒碎并用山泉水泡发;进入第二至四道工序:磨浆、烧浆、过滤,石磨磨好的豆浆经柴火烧滚两次后,用白幔布过滤一次,清除豆浆中的杂质。 然后是第五道工序:点卤,将胆巴水(也称卤水、盐卤)分少量多次慢慢加入过滤后的豆浆中,让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,分离豆浆中的水分;便到了第六至七道工序:包厢、压榨,将制作好的豆花由白幔布装好,放入一个特制的方形木厢中盖上盖子,在上面放约20公斤重的重物,将厢内的豆腐压制成型。 待到豆腐变得紧实后,便可进行第八至九道工序:抹料和切划,在压实成型的一整块豆腐上,抹上决定风味的秘制土家佐料,再均匀地切成小块,铺在竹筲箕上,准备进行最后一道工序:熏炕,在炉子里加入玉米梗作为燃料,用暗火反复熏炕豆干三小时左右,直至豆干表面变成焦黄色即可。这最后一道工序极为重要,非常考验制作人对火候的控制能力。 经过讲究精细 步步到位的工序 才有口味细腻、鲜香柔韧 绵实可口、回味悠长的“倒流水”豆腐干 2016年,倒流水豆腐干被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同类项目中首个同时独具地理文化、传统文化、“非遗”文化的特色项目。 来黄水旅游度假区 赏美景 品美食 也可采购“倒流水”豆腐干作伴手礼 带回家给亲朋好友品尝
微信公众号
抖音号
小程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