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6月10日
是我国第七个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
石柱的非遗多姿多彩
小编盘点了部分非遗项目
一起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吧!
土家啰儿调乡音乡韵,土家风情浓郁,反映了土家人生活、劳作、民俗、宗教等方面的内容。 曲调简洁,内容广泛的啰儿调,歌词直白、通俗,贴近生活,却又不缺乏文学美。尤其在表达男欢女爱时俗而不陋,男女对唱,有来有往,意犹未尽,将含蓄和对爱情的期盼表达得恰到好处。 “玩牛”是从牛的耕作劳动和休养生息中提炼加工成的舞蹈。 牛大哥背着背篓去“逗牛”,引牛起舞,三头牛儿互相配合,吃草、擦痒、滚水......演员之间巧妙配合,锣鼓乐班相伴,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玩牛表演。 土家竹铃球起源于土家族丰收时的劳动场景:人们都想把先发现的果实装进自己的背篓里,土家竹铃球仿照当时的劳动场景,争抢竹铃球并投到自己队友的背篓里,久而久之,发展成为了一种民族竞技项目。 土家竹铃球的竞技性和运动性,都有利于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。 石柱土戏发源于中益乡,有土家族戏曲“活化石”之称。土戏有大花脸、二花脸、三花脸、文生以及具体角色。表演程式、手法独特,丰富多样,拟物拟形。表演中引入穿花、耍绣球、拜罗汉、鲤鱼跑滩等原生态动作,极具观赏性。 土戏声腔保持了土家民族山歌、民歌中的五句子、连八句、单九句以及薅草锣鼓等。其伴奏器乐是当地特有的脚盆鼓、肚脐锣、马锣、大钹等。剧目以神事还愿戏、民事喜庆戏两类为主,舞台简洁,形式活泼。 轿夫号子是土家婚俗抬花轿迎新娘礼仪中轿夫们吼唱的歌谣。爬坡上坎,过河踩水,在多人合作的劳动中,轿头报告路况,轿夫根据报告及时应变,调整步伐,和谐行进,因此形成了前报后答式、自问自答式轿夫号子。 在艰辛的劳动中演变而来的轿夫号子,是土家人优美的即兴口头文学创作。其彰显了土家人生活劳作的热情和智慧,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及优秀的文学价值。 摆手舞,土家语叫“舍巴”或者“舍巴巴”,是土家族人祭祀祖先、祈祷过年、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。 跟着旋律,轻轻摆动双手,手脚同边,下不过膝,上不过肩,身体下沉,微微颤抖,跳一支热情的摆手舞。 舞水龙是远古人民抗旱、祈雨、保丰盼收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。 演员们身着绿衣,舞动龙身,在雨幕中表演,与传统民间音乐、舞蹈艺术相融合,上演一场震撼的“水龙”舞。 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22项市级非遗项目 145项县级非遗项目 …… 时光流转,历史岁月渐渐模糊 非遗文化却历久弥新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 绽放出迷人光彩 来石柱 探寻人文风情,感受非遗之美
微信公众号
抖音号
小程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