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黄水非遗瑰宝: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之旅来源:重庆黄水旅游度假区 时间:2024-08-13 |
石柱县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成为黄连的主要产区,被誉为“中国黄连之乡” 石柱黄连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地理标志产品地位 在全国乃至全球享有盛誉 今天带大家了解市级非遗 ——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黄连性寒味苦无毒,有泻火解毒、清热燥湿之功能,有抗菌、抗病毒、防癌之奇效。名列《神农本草经》《本草纲目》之上品。古医书中有“服金丹长生不老,食黄连可成仙”之说。 石柱县是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(味连)的原始产地,素以栽培历史悠久、种植规模大、产量甲全国而著称。据石柱县志记载,石柱人工栽培黄连,约始于元末明初,至今已经有700年历史。黄连为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,在土壤里生长留蓄时间长,从播种到收获需要5-7年时间,对土质、气候、阳光、肥料要求特殊,选择性强。通过世代种连人的不断摸索,从采种育苗、搭棚移载、棚间管理、采收加工,总结出了一套黄连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技艺,保障了石柱黄连的产量和品质。 黄连从采种、育苗、移栽、棚间管理、收获、加工前后共需要7年时间,土壤要求大部分为腐殖质黄棕壤紫红棕泥土,少部分可为冷沙黄泥土,酸性与微酸性。栽培加工分为: 每年“立夏”前后的晴天采摘第四或第五年的种子俗称“红山种子”,拌入细泥沙,采用搭棚层积或洞藏方法贮藏。种子在脱粒、运输、贮藏中忌接触酸碱性物品。 于“立冬”前后开始播种,选择半阴半阳的湿润肥沃地平整后作为苗床,掺加农家肥料,将种子均匀撤入苗床中。次年“立春”前后种子发芽时,先晴天扫除厢面落叶,幼苗长出两片真叶时开始除草,做到有草即除。出苗当年除草后用干细牛粪、火土灰相拌在晴天露水干后,干撤追肥;并在出苗六七个月后用细腐殖土培土,入冬时再次加厚土层。 每年的10至12月,选择≦20%的缓坡、台地,根据种植面积开始栽桩搭棚(以自家林地的杉木、桑木等耐腐烂的木材作为桩基),用树枝、竹子盖棚遮荫。选择晴天铲除棚内杂草、树根,加枯枝落叶引火焚烧,做成堆肥。随后对棚地进行翻挖、清除石头杂物,将地平整细腻,纵向开厢理沟,厢面做成弓背形,再将堆肥及农家肥料撤在厢面。 移连苗每年可以进行两次移栽,以2年生种苗最适宜存活。“春分”前后移栽,俗称栽“老叶子”。“小满”栽连苗,俗称栽“登苗”。2至3人栽一畦,在栽苗中用山耙边梳理厢面边栽秧,按照3寸的窝行距,按插秧窝、压苗、平土、扶苗的栽植步骤栽好连秧。每亩栽6—7万株为宜。 连秧栽好后,要及时做好棚间管理工作:栽秧2个月及第二年春、夏两季可以补苗,确保全苗。栽秧完后及当年秋施肥一次,第二、三、四年的春、冬各施一次追肥,并在每年冬季各上一次肥泥。肥料主要为有机肥,忌硝态氮肥和各类生长剂。栽秧后至起连前,每年除草2—5次,头两年除草时辅以竹撬子松土。第五年“立秋”后应拆除棚盖亮棚,让黄连充分吸收阳光照射。 起连的时间为栽秧后的第五年“立冬”后至来年“春分”前。用专用铁抓子将黄连逐株挖起,抖去泥沙,用专用黄连剪先根须后叶柄剪掉,得到鲜连俗称“砣子”。 炕黄连是保证黄连品质的重要工序,有着极强的技艺要求,每次炕连都是由经验丰富的连农执掌进行。选择晴天,先按黄连的大小进行分类,再将分类好的鲜连铺到传统的专用土炕上,用柴火烘烤,要求火力温度适度,待大部分泥土脱落和炕干水气后下炕(俗称“毛炕”);然后按照“砣子”的大小和干湿程度分批再炕(俗称“细炕”),等黄连大约九成以上干燥时,即趁热将干连装入槽笼由2人抬起来回用力冲撞,进一步除去根须、泥土、残留叶柄及芽苞鳞片等杂质,即得到黄连成品。 |